2010年7月21日 星期三

漢字文化

陳浚豪Chen Howard b.1971/臺灣






在萬顆圖釘的光影中,體驗「攝受」的靜默之聲

1971年出生於臺灣南投,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學院造型藝術研究所。長久以來,他使用大量工業生產的圖釘,以集體勞力密集的方式進行空間性的圖釘裝置。本次作品他將圖釘以點、線、面來構成文字造型,經由觀者的位移以及圖釘光影的明暗變化,圖案似有若無,文字若隱若現,在某個角度清晰,卻又慢慢消失在移動之中,時顯時隱。這情境在試圖創造視覺化的聽覺感受,在圖釘光影中體驗「攝受」的靜默之聲。







木村了子Kimura Ryoko b.1971/日本





以古典包裝流行,營造出對比鮮明的欲望身體

1971年生於日本京都,畢業於日本東京藝術大學。她是日本當代藝術家頗為特殊的一位,她的作品不論是媒材的使用與風格的呈現,介於日本主流文化(傳統膠彩)與次文化(當代卡漫)之間。她使用日本傳統工筆技法,及具浮世繪風格的屏風與掛式卷軸作品形式,延展出不同的形象或建立不同的偶像觀。木村個人認為:每個人在生命不同階段,都可以依據周圍環境建立不同的形象,而人在這當中,不僅能夠尋找崇拜的對象,也能對自我人格有所發現。

黃鋼‧洪素珍‧林俊廷‧涂維政


漢字文化如何與異(它)文化撞擊、相融而產生變異?

文字在不同時空、書寫模式所產生新舊、真假的意涵為何?







黃 鋼 Huang Gang b.1961/北京





以物件本身所包含文化意涵,詮釋文化之間的交融與衝突

1961年出生於中國北京。身兼畫家、學者的黃鋼,畢業於中央工藝美院。黃鋼有別於「六十後」世代藝術家的觀念和創作手法,並不刻意強調個體的主體性。他在創作題旨上多涉及宗教與文化,運用西藏傳統的木刻佛經印版、手抄佛經與古老的西藏犛牛皮箱為裝置材料,結合礦物質顏料、中國傳統大漆顏料、金箔和宣紙來創作,顯現出性靈化的「後極簡」美學追求,充分體現東方「禪」意境中那淡泊而又寧靜的氣韻。













洪素珍Hung Su-Chen b.1949/旅美





以生活經驗出發,用印章來表現個體與群體、陰陽實虛的對應關係

1949年出生於臺灣,1976年移居美國舊金山。作品除了以多媒體影音做創作,並依空間屬性創作裝置作品。關切個人與社會文化的對話、文化差異,及身體與自然的探討。曾獲麥克耐特基金會全美科技整合獎和駐館藝術家、加州藝術委員會新類型藝術獎…等多項獎。本次作品「印」,是從拿起一顆立體的印章,蘸上印泥,穿過空間,印在紙上成平面性的字體,再把印章放回原處的一連串動作來發想。藉此提醒自己已回到使用漢字與圖章的亞洲,及想像一顆顆「印」字像水仙在水邊被自己的倒影迷住了…







林俊廷Lin Jun-Ting b.1970/臺灣





以漢字為題材,從新媒體藝術的觀點,演繹漢字的極致美學

1970年出生於臺灣臺北,畢業於臺南藝術學院應用藝術研究所。曾獲臺灣第一屆「國際科技藝術獎」,並前往紐約學習。他的藝術創作多以科技媒材表現見長,在其自述中曾提及:「在我的創作中,常以光、聲音及影像等虛擬表現方式,創造新的美感經驗。」本次作品「墨舞」,是將漢字結合新媒體藝術,讓觀者的每一次身動,牽引出文字的書寫,進一步凸顯人與文字之間的主動與被動關係,寓意人們每一個行為背後,即是在書寫歷史。







涂維政Tu Wei-Cheng b.1969/臺灣





以文明遺跡之偽造來批判文化機制與價值體系

1969年生於臺灣高雄,畢業於臺南藝術大學造形所。知名的「卜湳文明」系列作品包括文明遺址的實擬、表演行動、紀錄拍攝、展演、周邊商品販賣等。曾獲第二十八屆「臺北美術獎」、臺新藝術獎評審團特別獎。本次作品他以擬造文明的方式,使用壁畫、畫像石、石碑、石刻等不同古文明形制的混合意象物,與新世代資訊產物――電腦、電腦符號、亂碼等結合,這種「科技擬古物」與不同文明、不同世代的特有形制相互拼貼,藉其凸顯荒誕卻合理化的過程,指涉他所理解的當下或未來的文明狀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